曾有人問我:為什么你們設計師都喜歡戴黑框?
我說:因為平時畫圖第一步總是畫個框框,手機是個框,電腦是個框,紙也是個框,所以眼里的世界也必須加個框~
其實當時,我就這么一說?,F(xiàn)在想起來,大概冥冥之中注定要幾年后我才能領會當時這話的深意。這叫自己挖的坑,自己跳。
至于這個框框,有很多種解釋的方法,歸納成兩個字就是:約束。
說約束的具體內容之前,先叨一下故事背景。許多人,包括我從小對設計的幻想,就是充滿美感的藝術家做著天馬行空的夢,然后用巧奪天工的手,做出一件件嘆為觀止的藝術品。直到我本科畢業(yè)之前,我都這么天真的以為(高中搞著物理競賽,本科學著通信工程,從小我都教育自己,你是只理工女漢子,不要做少女的夢。然而事實證明我是一只文藝的女漢子,終究逃不過人文藝術的吸引)。好在研究生靈魂得到解放,奔到美帝學人機交互,把我一直遠遠憧憬的藝術、莫名累積的技術、和悠遠深刻的人文興趣(星座學和心理測驗呵呵)完美的合在了一起。然而沒有一點點防備,開篇老師就強調 “設計不是藝術”!所以,漂洋過海的來填補內心對藝術的渴望,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嗎?
接著的話我一輩子都記得:
設計是實現(xiàn)別人的需要,藝術是自我表達的需要。
請看我的超現(xiàn)實主義圖解:
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,這個 “別人” 的定義在不斷地豐富著:設計的東西給誰用,誰拍腦子想主意,誰搬磚,誰拍板,誰買單,誰背黑鍋(亂入,這個還是默認自己吧,在決策過程中會更有使命感)。。。是的,你的設計都是為了服務這些 “別人”。設計師要無我,超脫自己,忘記私人恩怨和個人喜好,做出客觀公正的最大化滿足所有 “別人” 的需求。并且時刻記著,這些需求隨時會變,所以面對不斷更迭的設計稿,不用玻璃心。設計只有更好,沒有最好。
現(xiàn)在再來說約束。既然有這么多的 “別人” 這么多的需求,自然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約束。設計是在各種框框里找最優(yōu)解的過程。用戶的年齡、性別、習慣、興趣、教育、文化、地域、信仰 bla bla bla 的分布,是個框框,決定了我們的第一個問題:who’s your user / audience(用戶是誰)。他們面臨的問題和需求是我們的核心框框 :what problem we are solving(解決他們的什么問題/滿足他們的什么需求,從而帶來什么價值)。團隊和資源的需求又畫上了 timeline(項目時間表)和 staffing(項目成員)的框框。東西做多大,全套系統(tǒng)還是小功能翻新,改流程還是做視覺/文字游戲,是 scoping(確定項目范圍)的框框。東西做不做得出來是 feasibility(可行性)的框框。有多少錢是budgeting(預算)的框框。公司的形象認知度再來個 branding(品牌)的框框。等等等等。而這些都是在一張大白紙上畫框框,接著就在最后規(guī)劃出來的小小空間里做設計。
啊摔!這么狹小的空間怎么馳騁我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?這個問題我有一個非(no)常(zuo)科(no)學(die)的解釋:要把框框們想象成很高維的東西,這樣把他們的重疊處展開成低維(UI算二-三維,UX算四維)的時候就會非常非常宏大!宇宙會閃爍呢?。ù颂幩苌?,不懂的請回家看《三體》)
就是這些條條框框構成了shaping the product(給產品定型)的基礎。然而這一切都還沒開始做設計呢,然而這一切又都是在做設計哦。
解釋了這么久框框,終于可以點題啦。如此復雜的條件下,要判斷情勢,權衡利弊,揣測人心,給出多種解決辦法,還要隨機應變,口吐蓮花。做設計很大部分的時間和腦力都是在許多噪音(哦不,PM和程序員你們有最美妙的聲音)中迂回尋找一個答案,用思辨的邏輯,不是憑空想象或東搬西湊。然后在強大的邏輯支撐下,妙筆生花即可。
這就是為什么考察設計師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是否能 justify design decisions(辯解設計決定)。當開會時有非設計人員問你“為什么不用。。。/你有沒有考慮。。?!钡臅r候,潛臺詞也許是“你智商在線嗎”,這時候你就可以搬出理由123,試過的其他123,利弊123,然后對方大寫的服;要是不服,那么請在理由充分的時候瀟灑的甩出一句 thank you for your feedback, we can follow up on that(謝謝你的建議,我們可以私聊),潛臺詞是 you’ll never see me again(走好不見)。所以如何在被圍攻的時候逆襲是設計師的必備生存技能。本例是夸張修辭的玩笑話,認真的孩子不要當真。
突然想起之前有人問我,面試遇到 “當你和工程師或者產品經(jīng)理意見不合的時候,要怎么辯護自己的設計?” 是不是把上面的過程描述一遍就好了?我私以為這還不夠,陳述了自己的理念就揚長而去,有沒有種自我為中心的感覺?不要忘了,那些 “別人”!想的再周到的設計師依然只是個人的經(jīng)歷累積,而其他部門的人通常能帶入全新的視角。所以除了解釋“我”的設計思想,那 “你” 的考慮是什么呢?如果的你的考慮意義重大,那我虛心接受你的意見。這樣既可以學習到新的知識,讓未來思考問題的版圖立體化一點,又可以照顧到同事的使命感,促進健康的團隊氣氛。別和他們翻船,要升華成合作伙伴的巨輪。
每次和優(yōu)秀設計師的共事,真的分分鐘提醒我自己:智商,智商,不要下線!他們邏輯清晰,條理清楚,思考全面,論證充分;對其他部門的運作有充分理解,有對用戶的忠貞理想,也有對企業(yè)的利益責任;思維的整體性很強,有上帝視角的感覺(這是在說我老板星星眼)。他們提的問題總是直中要害,語言溫婉得體又針針見血。他們總能一眼看穿問題的本質,而不是淺顯的被視覺上的細枝末節(jié)迷惑。設計的不是產品,是體驗,用戶在他們腦海里規(guī)劃的世界里一步步打怪升級,盡在掌握之中。他們很多的時間在思考問題和價值,跟人交談深入了解需求,作信息架構,畫 user story,鋪一墻的便利貼。等一切明朗了畫起界面流程什么的行云流水。當然也免不了反復完善,但他們深知這是過程,不是抓瞎。
所以下次見到一個玉樹臨風的設計師的時候,請把他想象成何以琛,不要跟他辯論,因為你總會輸。就算辯論不輸,顏值也輸。
說了這么多寬泛的設計,再來小談一下我的領域,用戶體驗設計。
用戶體驗,聽著多玄妙啊。這得是怎樣的體驗呀。歪果仁稱之為 User Experience,簡稱 UX,業(yè)界有很多不同的定義。有的把 UX design 分為 visual design(視覺設計)和 interaction design(交互設計);有的按 UI 和 UX 分,UI 是畫界面,UX 是畫界面之外的流程/功能規(guī)劃;有的大 UX 概念除了視覺和交互,還包括了 motion design(動效設計)、user research (用戶研究)、content strategy(文案)、production design(畫 redlines 或者素材庫)。一千個 UXer 簡直有一千種解釋 UX 的方式。所以當我們聽到“哦,畫界面的”,“你是設計師嘛,幫我畫個 logo 唄” 的反應時,內心是萬馬奔騰的。將心比心,就跟 “你是程序員呀,幫我修個電腦好嗎”,“你是攝影師嘛,給我美圖秀秀一個啦”,“北郵畢業(yè)的,去哪家當郵遞員啊”,“大廚呀,是不是碗洗的特別干凈”之類相通。因為這樣的對話不僅不理解我們的辛苦腦力活動,更不理解我們每小時的收費標準哈哈。
跟沒接觸過設計的或者剛接觸設計的人,要糾正設計跟視覺的直接聯(lián)系這個誤區(qū)。我覺得,體驗是各種感知在時間上的集合,看到的,說出的,摸到的,感覺到的,聽到的,想到的。如下圖:
以我們互聯(lián)網(wǎng)行業(yè)的體驗為例,眼睛看的是界面的樣子,摸的是輸入設備,嘴巴說的是用戶對產品的評價(或者語音類產品作為輸入),耳朵聽的是別人的評價和推薦(或產品的聲音輸出),想的是對功能的理解和操作選擇,心里感受的是用產品的愉悅,上癮,困惑,或惱怒。不敢說用戶體驗設計師能操控所有的這些體驗,只是說在做一個設計的時候最開始會考慮這些方面,作為另一種框框。
不僅體驗有方方面面,用戶也有多面性。以 Airbnb 為例,做 marketplace 就有市場的兩面,房東和房客;Airbnb 滋生了第三方的產業(yè)鏈,于是他們也是我們的用戶;客服人員也需要很復雜的一套體系;內部員工平時的日常也需要一些效率/人力/文化傳承的工具。當在為某一類用戶設計的時候,有時候也要抽離一下看看全局,或許會獲得不一樣的靈感。
一些對設計不了解的人包括每日相處的非設計師同事,都可能覺得我們總是在畫UI,其實那是在激烈的框框大戰(zhàn)和群雄舌戰(zhàn)的空隙,全套界面出來之后還有反復用戶測試和修改的過程。界面只是冰山一角,這一點希望能給需要給產品項目預算時間成本的人一些啟發(fā)。
說了這么多,應該不會再問我是不是搞藝術的了吧。但有了金玉其中,也不好敗絮其外吧?畢竟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,眼睛看到的直接關系到對這個虛擬世界的感官。道理如同只有懶女人,沒有丑女人。不求驚艷,至少要得體。有多少人是因為 App Store 的截屏美嘗試新 App 的?雖然下了發(fā)現(xiàn)不太實用,不多久就刪了。但要是看著太凄慘,直接不會下哦。就好像遇到長得美的產品談個戀愛,實用又貼心就結婚吧!之前說的一切是為了讓產品伴人長久,而視覺的包裝是為了“讓你在人群中多看我一眼”。
這里又插播一條面經(jīng),常聽要面試的人問交互設計師需不需要視覺很好?官方說法可能是 “有一定的視覺品味”,不代表可以忽略視覺。因為視覺真的是無處不在:界面本身的美感,交互動畫,產品的包裝和推廣,presentation 的風格和細節(jié),面試者的品貌氣質衣著,眼神的交流…… 別忘了這是看臉的世界。交互設計師的確不需要在視覺上有多大造詣,但不會做包子也得知道包子好不好吃吧?
再說,美感是個比較主觀的東西。跟之前強調的邏輯性是對立面。一些人覺得好看的另一些人很可能會無感或者反感,反之亦然。設計師辨識時代的潮流,然后創(chuàng)造新的潮流。過多追求好看也可能在功能上碰壁。最后都是各種力量的權衡和折中。所謂美感度強的設計也就是獲得更多人欣賞的幾率高一點,沒什么正確答案。大概這就是設計師永遠不會失業(yè)的原因吧,需求在變審美也在不斷刷新,所以永遠可以有下一個版本。
因個人興趣,我最近在做一個小小的一百天項目,畫一百條我認為很美的裙子。滿足一下少女心和對時裝插畫的興趣,訓練一下手感并熟悉不同畫材,同時也從新的角度找點靈感。覺得在這個過程中,不說對衣服的品味有多少升級,至少對線條、層次、結構、和整體輪廓有了更高的敏感度。讓我想起剛開始做設計,從糾結于字體、顏色、可交互元素的樣式,到空間的層次和布局,到有意圖的導航人眼看的位置,到留白的設計;從炫技到做減法;不斷嘗試、學習、吸收,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但又能適應不同場景的需要。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啊。
這是一篇非典型意識流的設計工作小感悟。自大學畢業(yè)就沒有寫過中文的文章了,平時在英文環(huán)境中漢語記憶被沖刷了不少。若語句不通或比喻不當,請多多包涵不吝指正。
最后特別感謝我們鎮(zhèn)司女神安姐約稿!我都不知道自己對設計工作有這么多可扯的。想法不分享就遺忘了,寫出來留個紀念也好。感謝閱讀!
Sunny Wang
Experience Designer @ Airbnb
http://iamsunnywang.com
Dribbble, Instagram: @yingsunnywang